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15013758001

張鐵石介紹
当前位置:首頁 > 張鐵石介紹


zzz.jpg


     中央電視台CCTV網站推介畫家、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北京榮寶齋、中國外交部特約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深圳企業家書畫學會山水畫研究室主任、張鐵石藝術館館長。

  2005年中央電視台對其進行專訪,並在CCTV網站隆重推介,中國文化報專題報導,並以“論當代書畫藝術的商業價值”爲題發表專題評論,應邀在榮寶齋舉辦了中國書畫家名家邀請展——張鐵石畫展,得到了書畫界同仁的廣泛認同。今年8月應秦皇島美術家協會、秦皇島收藏家協會、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北戴河服務局、中華全國總工會北戴河療養院和國家水利部北戴河療養院的共同邀請,其作品在北戴河書畫展覽館隆重展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鄒家華觀看了展覽並題字贊揚。爲中央電視台、中央辦公廳、人民大會堂、中國外交部、國務院事務管理局等創作多幅巨幅山水,出版《張鐵石寫生集》、《鐵石山水精品集》、《張鐵石精品集》、《張鐵石水墨小品集》、《張鐵石泰山情山水畫專刊》等。

泰山之子·翰墨情懷

    泰山,乃“五嶽之首”,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曆代文人黑客對泰山推崇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爲佳話,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當會淩絕頂,一覽衆山小。”衆人廣爲傳誦。在繪畫作品中,能把泰山畫得如此生動傳神的不多,而長在泰山腳下專畫泰山的青年畫家張鐵石絕對是獨占鳌頭的一個。古人說“在心爲志,發言爲志”,又說“言爲心聲”,應該說這“言與心”的關系並非特指詩歌,而包括一切藝術,自然也包括被稱爲無聲之詩的丹青,欣賞張鐵石畫作不禁會讓人想起這段話。

    張鐵石,字樹洲,祖籍山東東阿人。1969年出生在書香世家,自幼隨父學習書畫。潛心觀摹芥子園畫譜和傳統名畫,12歲拜地方名士張鶴聲先生學習山水畫技法。由明入手,直追宋元,于清初石濤歸;又拜山東著名山水畫家解維礎先生爲師,主攻山水畫創作。得到了山東著名書畫家郭志光先生、韓慶生先生地諄諄教導。總結多年的寫生體會,結合當代大師的創作經驗,逐步形成了以表現泰山景點爲主題的結構嚴謹,氣韻生動,格調高雅,筆墨靈透的藝術形象。

    張鐵石愛好大山,從小與大山結下深厚情意,作品圍繞大山寄情抒意。其主要作品“泰山情”系列就是抒發對中華民族博大精神文化、祖國大好江山的厚愛。他以一個年輕藝術家的強烈熱愛,鐵漢繪柔情,從泰山日出到泰山雲海,從泰山松林濤陣到泰山腳下秀麗景色,不一而足,所到之處都是美景,所繪之畫包含深情。張鐵石的山水畫作品細膩傳神,他不是簡單的描繪大自然,而是在作品中寄托了對大自然的真情實感。他的山水畫遵循著從感受到自然、到自我,再去表現自然,當心中的提煉與自然吻合的時候,最後再動手畫出這樣一種路徑。

    張鐵石的藝術走在以內在情感爲根,以意趣取勝的道路上,他執著追求,成績斐然。中國傳統文人的思維模式,體現在他雅致飄逸的水墨創作之中。繪畫上,以傳統爲根本,並深入揣摩和總結大師們獨具的藝術風格,遍嘗百家爲我所用。出陳入新是他一貫的畫風與氣度,在他的畫裏面,既體現了現代人的追求,也蘊含了傳統繪畫的滋養。

張鐵石用宣紙、筆、墨在表現著自然,表現著自己,可以說他的作品是一種心境的寫照。看上去似乎平淡的山水卻蘊藏著一種激動人心的力量,一種傳統文人的摯傲情懷不自覺地躍然紙上。對他來說,大自然以及心情的表白是一個需要用筆墨不斷驗證的細節問題,要用心去揣摩,用心去體會。不需要自己去靠近別人,也不需要別人靠近自己,收回遠看的目光,以全部的心志返璞自然,這就是張鐵石山水畫母體真實的內涵,也體現出一個在感覺和理智上真正完全屬于他自己的藝術家的風範。

    2005年12月,張鐵石應邀在北京榮寶齋舉行個人展。著名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孝友,北京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鑒賞家金運昌,中央電視台書畫院院長趙立凡等諸多書畫名家觀賞後,對他的國畫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2006年在深圳舉辦個展時,來自遼甯盤錦市的詩人楊春光先生留下一首詩:“翠柏蒼松峭聳坡,瘦竹垂柳秀江河。峰巒起舞噴泉湧,峻嶺叠峰蕩瀑波。寺閣濃煙觀雨景,雲樓淡彩聽風歌。無聲無悔繪寒暑,有血有情愛自多。”以此來稱贊鐵石的作品。
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張鐵石吸納了泰山的磅礴大氣,深刻隽永,所繪溫文雅致,古趣幽幽。他繪畫時研究大的格局、小的細節,雖屬寫意的山水卻滿含著筆道的精細。細細品讀他的作品,我們感悟最多的是他的氣質和心境。而想到泰山,自然就想到張鐵石的“泰山情”系列作品,無疑又有身臨其境,登頂泰山,向往自然的感覺。藝術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九層之台,起于壘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在當今國內山水畫界異軍突起的這顆矚目新秀,一定會發出耀眼的光輝,爲中華增添濃墨重彩的神來之筆。